首页 >百科词条 >低音锣

恭喜词条创建成功 2023-08-26 16:49:05

已收录请使用count标签查询个有关百科词条词条 已浏览0人次 创建词条

低音锣(始于明嘉靖年间的民族乐器)
0 0

词条概述:

低音锣是一种民族乐器,始于明嘉靖年间,发音低沉且深厚。它也被称为苏锣或光锣,在清乾隆年间起被作为贡品,至今故宫博物院仍珍藏著清代苏州制作的两面水磨抄锣。低音锣始于明嘉靖年间的民族乐器低音锣,民族乐器,始于明嘉靖年间,发音低沉且深厚。低音锣又称苏锣、光锣。已有400余年生产历史。素以精制十番响器而盛名。清宣统年间,已由个体制作发展为50-60人的铜锡作坊,专门制作、经销苏锣。苏锣于清乾隆年间起即作为贡品,至今故宫博物院尚珍藏清代苏州制作的两面水磨抄锣。基本信息
中文名低音锣
别名苏锣、光锣
出现时间明嘉靖年间
乐器类型打击乐器
特点发音低沉且深厚
历史据考古发现,锣的出现约在汉代。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出土一面汉代初期的铜锣。锣的文字记载,首见于唐杜佑《通典》上。唐宋时期的文献上还记载一种形如铜叠(铜盘)的铜制打击乐器,名钲,悬于架上敲击,是早期锣类乐器的一种。浙江嘉兴发现一面直径50厘米的宋代铜锣,为1268年所制。明王圻《三才图会》中绘有当时所用的小锣图像,称为点子,至今在天津地区流行的吹打乐“天津大乐”中使用。明清至近代以来,随着民间吹打乐种和众多地方戏曲剧种的发展,锣类乐器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种类繁多,奏法丰富,成为各种类型的民族乐队必不可少的打击乐器。构造 锣体为铜制,呈圆形弧面,中央部分高于周边,称锣光或锣脐。用锣槌(槌头用皮条或布条包裹)敲击中央部位发音,小锣用锣板(为一长条形硬木片)的边棱敲击。制锣的工艺繁杂,技术难度大,全靠手工操作,需要有精细、独特的技艺。质量高的锣,要求锣面光洁,无暗裂、沙眼和凸凹不平的现象。不同品种的锣根据规格的要求发出不同音色的响声,大锣的声音要浑厚深沉,余音延伸时间长;小锣的声音要清脆、响亮。锣的种类锣的品种繁多,基本可分为大型锣、小型锣两种。各种地方戏曲乐队、民族乐队常用的大型锣有:①苏锣,又名光锣、低音锣,发音浑厚。②双光锣,又名二光锣。制作时锣面刮光两次,无脐,发音比苏锣略高。③虎音锣,又名大堂锣。锣脐较大,发音坚实响亮,有力度。④仿苏锣。始造于苏州,发音比虎音锣略高。⑤奉锣。始造于奉天(辽宁沈阳)。虎音锣、仿苏锣、奉锣又分别称为低音京锣、中音京锣、高音京锣,锣面直径多为30~40厘米。⑥黑锣,又名抄锣或开道锣。锣边、锣脐不刮光,并涂以黑漆标识。⑦大筛锣,又名特低音锣。黑锣,大筛锣锣面直径多为50~100厘米,最大的筛锣直径可达142厘米。小型锣有:①手锣,又名小锣。中间有一锣心,沿向四周呈坡度较大的斜面,有高、中、低音多种规格。演奏时左手提锣边内缘,右手持锣板敲击。②才锣,又名高跷锣。锣面呈一平面,无脐,用于民间舞蹈高跷乐队。③秧歌锣。锣面亦为一平面,无脐,用于民间舞蹈、秧歌乐队。各种小型锣锣面直径约8~23厘米。小型锣击法变化较小;大型锣常用击法有放音、边音、闷音等击法,可取得不同的音响效果。西南各少数民族中还流传一种乳锣,锣面中心部位是半圆形突起,又称铓锣、包锣。单独使用的称单铓,5~10个以上的铓锣组合在一起,分2~3排固定在长方形木架上敲击,称排铓或编铓。现代编铓所用的锣大小不等,可相互构成三至五度音程关系,发音宏亮协和,可奏简单曲调。傣族地区就有一种由大、小5面锣编组的铓锣;佤族也有一种由3~4面锣组成的铓锣。这些形制各异的铓锣常在欢乐的节日里与鼓、钹以及其他乐器配合在一起演奏,深受西南等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喜爱。云锣(见云锣)也是同类锣的一种。近年乐器研制者试制了三十二音平均律编铓。已在中国民族乐队中应用。参考资料[1] 中音锣低音锣开道锣图片 · 一呼百应[引用日期2015-05-24]
  • 上一篇百科:小钹
  • 下一篇百科:戏曲剧种
  • 参考资料

    相关阅读

    声明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蜗牛百科知识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百科网的价值判断。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本站或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

    低音锣

    低音锣

    最新百科

    热门百科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0
    最近更新:2023-08-26
    创建者:xiaoshu

    赣ICP备2022008914号 Copyright 2022-2026

    http://www.tcqwm.com/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