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词条 >唢呐

恭喜词条创建成功 2023-08-26 17:08:24

已收录请使用count标签查询个有关百科词条词条 已浏览0人次 创建词条

唢呐(簧管的乐器)
0 0

词条概述:

唢呐是一种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民间吹管乐器,有着五、六百年的历史,从金元时期从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其音色独特,高亢嘹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常常用于演奏传统音乐和民间庆典。唢呐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唢呐

中国传统簧管乐器
唢呐(英语:suona horn),俗称“喇叭”,一种簧管乐器。金元时期从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在中国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民间吹管乐器之一。基本信息中文名唢呐英文名suona horn别名喇叭乐器类型簧管乐器材质木制、铜制适用领域民间吹打乐、戏曲、京剧、大型民族管弦乐队

构造与种类

唢呐主要由哨子、气盘、信子(芯子)、杆子和碗子五部分组成,全长约21.7厘米~56.7厘米,其管身用木材制作成锥形,木制圆锥体管上开8个音孔,前七后一错落排列。在锥形木管上方装一细铜管,上面安装用芦苇做的哨子,木管下方接一铜质喇叭。从底部往上数第1~4音孔为下把位,第5~8音孔为上把位。哨子是唢呐的发振器,是发声的主要部分,一般呈扇面形和布袋形,用芦苇或麦秆制成,安装在信子上端,哨子的下端哨座上有的是缠铜丝,有的是线扎;气盘由塑料板、胶木板、有机玻璃、铜片、木片等材料制成,可以减轻吹奏者疲劳,以维持较长时间吹奏;信子是连接哨子与杆子的引信,能起到调音的作用,通常是铜皮卷制焊接而成,上细下粗呈锥形,上面的哨子和下面的木杆紧密接合,不留有缝隙;杆子多为木制,以檀木、老红木为佳,也有用竹、铜、锡制作的,上细下粗呈锥形,杆身上等距离开有8个音孔,加上信子插孔、筒音孔,一共10个孔;碗子用铜或木制作,通常是铜制材料用手工锤制而成,套在唢呐杆下端,主要作用是扩大音量,也可以调整筒音的音高。唢呐的种类繁多,大小不一。按使用尺寸分类来看,从杆长21.7厘米最小的海笛算起,小唢呐杆长22~30厘米、中唢呐杆长32~40厘米、大唢呐杆长42~57厘米,尺寸每增长约1.7厘米就是一种类型,大小共有22种唢呐;或通过音区可将唢呐大致划分为高音唢呐、中音唢呐、低音唢呐三种,再加上经过改革出现的两种加键的次高音唢呐和次中音呗呐,一共五种类型。
唢呐的构造
唢呐构造图解

音域

唢呐按音孔根据七声音阶顺次排列,可翻转七调,音域为两个八度加大二度。高音唢呐筒音为D(C),开第三孔为G(F);次高音唢呐筒音为B(A),开第三孔为E(D),通过变换指法E调唢呐可以吹奏出D、B、A、G调,D调唢呐可以吹奏出C、A、G、F调;中音唢呐筒音为G(F),开第三孔为C(B),通过变换指法C调唢呐可以吹奏出G、F、E、B调,B调唢呐可以吹奏出F、E、、A调;次中音唢呐筒音为E(D),开第三孔为A(C)调,通过变换指法,大A调唢呐可以吹奏A、G、E、C、D调,大G调唢呐可以吹奏出G、F、B、D、C调;低音喷呐:筒音为2、开第五孔作G。
G调喷呐音域

演奏

吹奏时无论是坐式还是站式都要给人以自然、舒适优美的感觉。用双手指把音孔完全按满,右手拿唢呐,大拇指托于第二孔与第三孔之间,一般左手的无名指、中指、食指、大拇指分别按在五、六、七、八音孔上,右手小指肚按在第一孔上,依次用无名指、中指、食指分别按在第二、三、四音孔上,以控制音高。哨子放在两唇正中至哨座铜丝处,吹低音时两唇放松,吹高音时两唇收紧,口型随着乐曲风格不同,力度变化、音色变化、借音等技巧随时变化,吹奏前先咂哨,再试音。吹奏时用胸腹式呼吸法,吸气时嘴和鼻子同时快速吸入较多空气,小腹、胸、腹一起扩张,让腹部和腰部都应有充满气的压力的感觉胸部要感觉轻松,吹奏时的呼气,随着吹奏用气,小腹逐渐收缩,气有节制、均匀地向外呼出,才能使唢呐保持音准,音色圆润、优美。唢呐的吹奏技巧丰富多样,有双吐、气库音、三吐、花舌、舌顶音、指打音、倚音、颠指、垫指、指滑音、气滑音、气颠音、循环换气等多种吹奏技巧。还可以通过改变哨子、哨嘴的长度,改变碗子的上下位置来调整唢呐的音高。通过不同的吹奏技巧吹奏出不同的旋律,可以独奏,合奏,伴奏、协奏等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南北方的音色和吹奏曲调又各不相同,在长期发展中糅合了北方民歌、地方戏曲、民间小曲和戏剧曲牌等为素材的即兴演奏,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间风味。唢呐吹奏出的声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柔并济,不同音区的唢呐也能表达不同的情绪。高音唢呐音色高亢激越、尖亮清脆,用来表现热烈欢快的情绪;次高音唢呐音色亮丽、清脆、豪放,用来表现热烈欢快、抒情、委婉、轻快的情绪;中音唢呐音色平和、圆润,用来表现委婉抒情、激昂豪放的情绪;次中音唢呐音色饱满、醇厚、刚柔兼备,用来表现深情、委婉动人的情绪;低音喷呐音色厚重、低沉,用来表现热情、豪迈、深沉的情绪。

历史

关于唢呐何时出现在中国,学者各执一词。有的学者认为唢呐是在金元时期从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的;有的学者认为在公元三世纪开凿的新疆拜城克孜尔千佛洞中的仗乐壁画、北魏时期开凿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中均有伎乐演奏中均有唢呐的形象,认为唢呐是起源于中国新疆地区;也有学者依据山东嘉祥县武氏祠汉画石像,提出唢呐从东汉时期就在当地流行了。后人各执一词,并无定论。但是根据山东琴石村收藏的西汉陶俑、东北地区的汉吹曲、江西于都县县志、三人组跪式演奏汉代陶俑图、陕西“乾陵”墓道两侧的壁画、西藏阿里古格王国遗址宋代壁画庆典图中均出现了唢呐的演奏形象,可以看出唢呐在公元三世纪前后随着民族融合,已经在中国各地流传了。
如今维吾尔族常用的索乃伊
明清时期,唢呐已经成为吹管乐器中一种重要的乐器。从明朝的王磐散曲《朝天子・咏喇叭》和王圻的《三才图会》的中可以看出,明朝的唢呐形制几乎与现代无异,最早用于军中和仪仗,后来广泛用于民间。正德年间(1506~1521)唢呐在中国普遍应用,武将戚继光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明代后期,唢呐在宫廷戏曲、民间戏曲、器乐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清代时,唢呐被称为“苏尔奈”,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已成为中国各族人民广泛流传吹奏的乐器之一。新中国初期是唢呐的发展期,这一时期得益于良好的发展空间,唢呐艺人整理和编著了大量的唢呐曲艺作品,出版唢呐曲集、录制唱片和录音带,出现了大批新人,创作出众多优秀作品,推动了唢呐艺术的发展。

发展现状

唢呐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它流行广泛、技巧丰富。千百年来经过无数艺人不断发展和传承,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风土文化和语言背景下,唢呐的名称、演奏风格、韵味和制作方法各不相同,形成了绥米唢呐、砀山唢呐、青山唢呐、长汀公嫲吹、徐州鼓吹乐等众多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风格多样的唢呐艺术。在民间婚丧、嫁娶、礼乐、典祭、秋歌、戏曲等活动中常看到唢呐匠和鼓乐手表演艺术,可见唢呐吹奏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和欢迎。近些年来唢呐正在蓬勃发展,中国各个省市地区的文艺团体、民乐团中配备了唢呐声部与吹打乐,推出了唢呐独奏的艺术形式,创作出许多优秀的唢呐独奏曲目;一些地方成立了专业的唢呐学校、一些高校开设唢呐专业,对唢呐进行推广和研究,使教材更为系统、规范、科学、完善,为唢呐爱好者提供一个方便可行的学习途径;艺术家们改革了唢呐的制作方法, 扩展了其演奏技巧和方法,丰富了唢呐艺术创作内容,并且积极培养高素质的唢呐演奏、 创作等方面的人才;通过举办演出、展览来对唢呐艺术进行推广、学习和应用,扩大唢呐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唢呐艺术团体、文艺工作者走出国门,进行演出交流活动,唢呐独奏、唢呐吹打乐和民乐合奏更是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说明了唢呐的演奏技术水平得到了世界的认可;2004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唢呐专业委员会,陈家齐为会长。2021年唢呐艺术被录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中国唢呐艺术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唢呐在长期的传承、积累、发展、创新中,不仅展现出了音乐艺术的魅力,也能够让爱好者了解这一古老的民族乐器。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新型乐器和外来乐器的快速发展,使民族文化中的唢呐艺术受到猛烈冲击;唢呐的演奏形式多样,技巧丰富,为演奏传承,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传承结构单一;而一些造诣很深的唢呐艺人年事已高,随着他们的相继离世,很多绝技都将失传;这些都造成了唢呐生存活动空间缩小,传承范围、学习人群越来越少。所以重视唢呐演奏技艺迫在眉睫。

名曲名家

唢呐曲牌丰富,风格多样,具有多元文化特征。其中世界名曲《百鸟朝凤》,军乐唢呐曲《东方红》《点绎唇》,礼乐唢呐曲《吹鼓中板》,宴乐唢呐曲《园林好》、喜乐唢呐曲《沽美酒》,舞乐唢呐曲《香柳娘》,哀乐唢呐曲《哭天皇》、神乐唢呐曲《莲花池》,以及《下江南》《哭长城》《水龙吟》等众多名曲。在长期的发展传承中也诞生了一批优秀的唢呐艺术家。中国唢呐学会会长陈家齐,辽宁演奏家胡海泉,青年演奏家胡美玲,山东鲁南地区的“盖八县”张金标,“金喇叭”李庆友、张富森,创新唢呐艺术组合的左继成,以及任同祥、葛礼道、郝益军、张晓峰、周东朝等优秀艺术家。
  • 上一篇百科:秦香莲
  • 下一篇百科:杨宾
  • 参考资料

    相关阅读

    声明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蜗牛百科知识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百科网的价值判断。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本站或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

    唢呐

    唢呐

    最新百科

    热门百科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0
    最近更新:2023-08-26
    创建者:xiaoshu

    赣ICP备2022008914号 Copyright 2022-2026

    http://www.tcqwm.com/所有